本文目录一览:
李玫瑾推荐的儿童10本书
《幽微的人性》取材自李玫瑾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访谈内容。她在书中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并通过近年来国内外轰动一时的恶性犯罪案件剖析了犯罪人的心理成因,阐释了犯罪心理学在预防和惩治犯罪方面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重视他们的成长环境,对他们加强心理教育 。
李玫瑾出过《犯罪心理学》、《幽微的人性》、《儿童情绪心理》、《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如何养育叛逆孩》、《陪孩子度过青春期》、《正面管教》等关于犯罪心理、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育儿教育方面的书籍。
李玫瑾的主要书籍包括《幽微的人性》、《孩子需要懂心理学》等。李玫瑾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专家,其在心理学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著作《幽微的人性》一书深入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复杂心理机制,对人们理解自身和他人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和孩子年龄相仿的主人公,和孩子产生共鸣,从而养成好习惯。推荐《3-8岁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一系列共10个主题,帮助家长从不同的角度去规范孩子的行为。
关於“犯罪心理学”的哪部教材比较好
1、《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13版),作者:D、Coon等,译者:郑钢等。 《发展心理学》(第九版),作者:D、R、Shaffer等,译者:邹泓等。 《人格心理学》(第八版),作者:JerryM、Burger,译者:陈会昌。 《犯罪心理学》,作者:BartolC、R等,译者:杨波等。
2、如果你对审讯和供述心理学感兴趣,可以参考《审讯和供述心理学手册》,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古德琼森,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对于犯罪人的特征剖析,《犯罪人特征剖析》一书由艾思沃斯编写,同样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3、《犯罪心理学前沿探索》 作者:李小群著 本书集结了多位犯罪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犯罪行为的最新理论,以及现代科技手段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这本书对于深入了解犯罪心理学的最新进展和趋势很有帮助。
我读李玫瑾教授的《谁在犯罪》
李玫瑾教授在呼吁大家,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状况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者(父母及教师)首先得成为受教育者,让自己获得相应的知识与常识,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及他人以免误入歧途。
我们也是从孩子长大成人的,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李玫瑾教授说:“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就把他(她)往哪个方向带。”因为,人格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玫瑾教授是谁?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李玫瑾育儿书籍有《幽微的人性》和《心理抚养》。《心理抚养》是一部由李玫瑾所著的育儿书籍,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读李玫瑾老师的书
1、最近读完了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的一本书《幽微的人性》。用李玫瑾老师自己的话说“我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她是个做大事的人。这本书我读到快一半时,本来是每天晚上读书的,我决定改为中午读它,因为里面描述到的人性太残忍阴暗了,正好那段时间还发生了唐山打人事件,令我对女儿的安全不免担心。
2、读李玫瑾老师的书第一感觉如话家常,却句句入心。前段时间买了李玫瑾老师的两本书《心理抚养》和《幽微人性》,我用了两周时间将这两本厚厚的书读完了,掩卷回顾,收获颇丰。
3、花了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感受颇深,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爸爸妈妈认真读的书。以前我也有听过李玫瑾老师的教育视频和音频,也学习过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识。但是看完这本书会让人更加全面的了解孩子的抚养、教养、性格的形成与家庭和父母息息相关。
4、近期和先生共读李玫瑾教授的这本《心理抚养》受益匪浅。在孩子的抚养上,我们都是新手,不断学习与摸索。李教授告诉我们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尤为重要。
今日推书:《心理抚养》-教育下一代或许比你想象中的更重要
《心理抚养》这本书提供了完整且系统化的家庭教育方案,强调心理抚养的重要性,它涵盖了情感、性格、观念和能力四个方面,强调父母必须全程参与。心理抚养的核心是通过陪伴、关爱和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的资本。
由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李玫瑾撰写的《心理抚养》这本书讲的就是如何养育孩子的心。
同时也要考虑到情感,脾气与语言等方面的心理抚养。
李玫瑾育儿书籍有《幽微的人性》和《心理抚养》。《心理抚养》是一部由李玫瑾所著的育儿书籍,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